2018-04-23 16:30 来源:中国食品报
益生菌产业,作为大健康领域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而逐渐得到重视。市场上益生菌产品种类已经非常丰富,酸奶、饮料、粉剂、奶粉等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亿美元,每年增速约15%—20%;中国的益生菌市场平均每年增速约15%,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896亿元。作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益生菌市场已成为下一个健康风口,牵动乳业的未来发展,也牵动所有国民的健康。
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全球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2005年至今,全球益生菌市场的增长率稳定维持在10%—15%。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数据显示,全球益生菌消费市场中,亚太地区占比最大,达到47%,其次为欧洲、北美和中东,占比分别为22%、16.5%和6.5%。益生菌在我国的研究和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益生菌产业才开始起步,比发达国家晚10年左右。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益生菌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在乳制品和一些功能性食品中已经广为运用。
从产业链角度看,益生菌产业链上游被寡头垄断,下游则多领域开花。目前国际益生菌产业上游专利申请主要由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传统的益生菌开发强国垄断,全球原料供应也被丹麦科汉森与美国杜邦等寡头垄断。下游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产品主要可分为益生菌食品、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原料三大类,分别占比85.9%、8.6%、5.6%。益生菌食品领域主要以乳制品为主,酸奶类产品占比高达46.6%,而国内酸奶市场仍将不断发展,今后将继续保持20%左右增速,整体规模可在2020年达到1600亿元。
酸奶类产品属于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全球约有4亿—5亿消费群体定期消费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我国发酵乳制品的消费规模占国内益生菌整体市场的78.4%,是国内益生菌产业重要增长动力之一。作为酸奶消耗大国,2016年美国益生菌发酵酸奶市场规模也超过95.2亿美元。低温酸奶和乳酸菌饮料作为两种主要的品类在未来也将不断扩大市场,尤其是低温酸奶市场,会随着冷链建设的完备而不断扩大。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水平正逐年上升。2017年,杜邦营养与健康曾针对消费者做过一项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益生菌的认知率达72%,益生菌食品饮料的认知率达70%,而在膳食补充剂领域认知率为20%。然而,目前经常购买益生菌产品的人群仅有19.9%,而愿意消费更多益生菌产品的人群比例达40%。这说明消费者认可益生菌有益健康的特性,消费意向明晰,但要把消费意向转化为消费者实际的购买行为,还需要业界进一步努力。
品类差异化促产品升级
消费升级下,差异化的益生菌产品将更受欢迎。以发酵乳制品为例,我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提升传导到乳制品消费端,表现为居民对乳制品的保健功能与种类多样化提出更高要求,我国乳制品消费即将进入以“档次高、品种多”为特点的成熟期。
市场上普通奶销售受挫,酸奶、含有活性益生菌的乳饮料销量持续上升,酸奶引申品类中的发酵果蔬汁、发酵植物蛋白饮料等创新产品出现良好增长势头。以奶酪为例,奶酪进入我国后已经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经改良后大部分属于即食奶酪或餐饮配料,2016年国内奶酪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以当前平均18%增长率计算,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亿元。
发酵果蔬汁为我国近两年兴起的饮料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市场约有7—8种活跃的发酵果蔬汁饮品,主要销售渠道为便利店、水吧等地。
另外,益生菌搭上电商快车,可释放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尼尔森数据显示,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当前购物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有84%的消费者使用手机购物,数字化电商平台成为当前最为高效的营销渠道之一。同时,我国快递业务快速发展,2017年乡镇物流覆盖率已达到70%,预计2020年可达到100%。
便捷的网络购物将地级市与县市级的消费潜力最大程度释放,数据显示,2015—2016年酸性乳饮料在县乡镇的销售额约占整体销售额的55%,而且县乡镇的销售额降幅小于其他级别的城市,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得到了释放。随着我国移动设备购物渗透率与快递覆盖率不断上升,预计电商平台将为益生菌产品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益生菌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其增速在近一两年已放缓。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2011年到2013年国内乳酸菌饮品市场增速最快,但近两年增速有所放缓,呈现个位数增长,增速仅为3.5%,“加上乳酸菌饮料做的人比较多,市场比较杂乱、竞争激烈,很多大企业开始做产品升级以吸引消费者。”未来益生菌市场将迎来产品升级时代,品类差异化的益生菌产品如酸羊奶、发酵果蔬汁等小众产品今后将得到市场更多青睐。
未来益生菌产品的多元化需要以扎实的科研为其夯实基础。在功效研究方面,目前中国对益生菌的研究主要还局限在腹泻、便秘、过敏人群,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和临床研究。在菌种研发方面,受历史和经济贸易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大众消费益生菌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不少,但实际上长期消费的益生菌菌种、菌株非常有限。目前中国批准运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株有6种,全部来源于国外,国内菌种的研发与生产仍为空白。益生菌的多元化和菌株的本土化,依然是我国必须解决的产业技术发展瓶颈。